yl23455永利

永利集团官网“十三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2018-03-02 15:01:35 来源:yl23455永利 浏览:
为全面实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形成更加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一)“十二五”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成绩
1、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
“十二五”期间,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办学定位,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日趋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学科门类日趋齐全,专业数量显著增加,2011年以来,逐步增设了软件工程、广播电视编导、护理学、物联网工程、舞蹈表演、绘画、通信工程、工程造价、食品质量与安全、财务管理等10个应用型新专业,本科专业数由2010年的43个增加到2015年54个。暂停了科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汉语国际教育、信息与计算科学、化学、生物科学等7个专业招生,招生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科专业(18个)招生比例达到38.3%。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由2010年的 14419人增加到2015年的16650人,其中本科生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87%增至2015年的94%。
 2、强化专业建设,打造专业品牌
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物理学立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地理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立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加工)、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自动化(软启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7个专业立项为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学校立项建设了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8个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专业,学前教育、广播电视学等16个专业立项为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等11个专业立项为产业计划或校企共建工科专业。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公司产品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学校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召开了主题教学工作会议,制定并实施了《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为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2014)》,组织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公司产品改革,尤其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建设、学业评价等方面加大了建设和改革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立项建设了30个专业,建设了132门校级精品类课程,7门省级精品类课程;学校立项了348项校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其中有29项获得省级立项;35项公司产品研究与改革成果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3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共186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立项330项,省级立项90项,国家级立项20项;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共计175项,其中国家级特等、一等奖35项、国家级二等奖60项、国家级三等奖80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校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10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257个。
(二)“十二五”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1、专业的整体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集团传统专业较多,改造的任务艰巨,专业结构布局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还存在一定差距,以工为主、文理支撑的专业结构布局尚未完全形成。
2、专业特色尚未彰显
虽然有9个专业立项为省级以上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立项建设了30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推行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统领,包括“双证通融”、“跨学科复合应用型”等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审、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加强了教学研究以推动教学改革,但推广应用时间不长,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尚未充分显现。
3、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专业建设水平不高,教学改革力度还有待加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措施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课程建设水平不高,高水平高质量的优质课程资源还较少,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利用不够;教学模式创新进展缓慢,课程教学质量不高;高水平团队队伍的建设任务还很重,双师双能型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不够;教学管理改革还需与时俱进。
二、“十三五”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政策为指导,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基本条件,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以下主要思路开展:
1、稳定规模,优化结构
专业总规模保持在54个左右,年度招生专业规模控制在45个左右。全日制本科生在校生规模达到16500人。在此前提下,适当科学增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新专业,暂停或撤销社会适应性欠佳、人才招聘形势不优的专业。
2、深化改革,内涵发展以教育部试点学院改革、专业综合改革、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转型发展等政策精神为指导,以省级以上专业改革类项目和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为重点,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创建公司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
3、提升质量,彰显特色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校企(地)协同培养为路径,以内涵发展为推手,促进人才培养特色创建与彰显。
三、“十三五”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逐步趋优。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不断快速提高。
(二)具体目标任务
1、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办学规模,面向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以应用型工科(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类等)、医学和经济学为主导方向,科学调研论证,积极稳妥地增设5个左右普通本科专业,2个国际合作办学本科专业。撤销5个左右经济社会适应性不佳的人文社会学科类专业。到2020年,普通本科专业总量保持在54个左右,每年45个左右专业招生,其中工科专业招生人数达到45%左右。全日制本科生规模达到16500人,职工规模达到300人。形成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结构适应学校办学定位、专业规模和在校学生规模与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相适应的以工为主、文理支撑的人才培养发展格局。
 
 
永利集团官网2016——2020专业设置计划
 
年度
拟增专业数
学科门类
备注
2016
1
医学
各年度拟增具体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论证确定。
2017
1
工学或经济学
2018
1
工学或经济学
2019
1
工学
2020
1
工学或理学
2、专业特色进一步彰显
依托优势特色团队建设,8-10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现特色,使之成为湖北省五星级以上专业,建成名副其实的品牌专业。学校40%以上专业达到四星级标准,60%以上专业达到三星级标准。
依照国家有关转型发展的精神,加大对转型发展专业群的支持与指导,切实“转”出成效,“改”出特色。同时,引导5个左右的专业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使之焕发活力,打造成招(生)就(业)两旺的专业。
3、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
全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建成校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成校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0-30门课程建成服务校内外的慕课,30-50门课程完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利用100门网络优质课程视频资源,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5-10门课程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取得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突破。建设100门校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建设80-100种反映本校教学内容改革成效的校本应用型特色教材。
建设40-50个全面深入开展校企(地)联合培养的协同培养单位;建设200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5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或示范基地。
建设15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室或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获得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5-3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其中一等奖不少于1项。力争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4、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综合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的同时,协议就业率和专业符合度大幅提高;创业率达到4%,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幅提升创业质量。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稳中有升。
学生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文艺体育竞赛获奖率及获奖等次明显提高,年度获奖总数达到300项。学生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发表科技论文、作品等成果年均达到200项。
四、“十三五”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校企(地)协同培养体制机制。搭建“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学校主体主动作为、科研院所有效指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学校与社会各层面优质公司产品资源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健全科教协同培养体制机制。健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学生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四位一体、共同作用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体制。
建立健全全员协同培养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各单位各部门制定和落实支持、服务人才培养的行动计划,明确责任目标和工作任务。
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确立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落实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经理负责制。完善二级学院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二)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
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加大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发挥团队建设的引领作用,以团队建设引导专业汇聚发展。依托优势学科强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以专业设置的适应性、科学性、协调性为目标,以第一志愿录取率、协议就业率和专业评估指标优秀率为杠杆,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以专业为基础建设平台,以专业评估为动力,以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荆楚卓越人才”协同培养计划精神为指导,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办法》,通过立项建设方式,指导重点专业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彰显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
(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架构。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完善和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架构,以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改革为重点,全面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完善和优化学科基础课程设置。建设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平台,按学科门类建设学科大类平台课程,跨学院组建课程团队,科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学分及适应专业,充分有效利用优质资源,夯实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形成课程建设的规模效益。
继续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再次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整合利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修读双学位创造条件。
完善和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以符合国家通用标准、适应行业标准和凸显办学定位为目标,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就业创业为需求,对现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审视,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需要进行增设、整合和撤销处理。
完善和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凸显社会需求导向,以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和提升为目标,设置契合行业产业、职业岗位、就业创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课程。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专业类,打破专业间壁垒,设置供专业类中所有专业学生共享的开放选修课。
完善和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以符合国家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准则设置。加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比例,提高选修课课程资源质量,完善和优化课外实践创新学分内容和标准设置。
(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以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符合度为标准,重审教学内容,增加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以强化课程教学方案的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立体化教材建设、应用型特色教材建设等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精讲多练为根本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取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示范式、实训式等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突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根据课程特点,探索基础知识学习+项目训练辅导+项目成果展示等有利于学生双证通融(学历学位证、行业职业资质证)的“讲、练、展、评”等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以网络优质慕课(moocs)资源+辅导、讨论和拓展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深化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改革。以全面发展为导向,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建立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根据课程类型、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采取灵活而恰当的方式对学生学业进行动态的复合评价。加大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和第二课堂考核在学业评价中的权重。
(五)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落实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以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将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化、项目化地科学分配在指导性修读计划的各个学期。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孔明学院和创业孵化园的基础上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科学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统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依托综合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工科专业的公共实训平台。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英语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建设英语语言训练平台。依托教育学院,建设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平台。依托协同培养单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
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五个校园”建设和“三进”活动,做好学生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暑假、寒假时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
(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健全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常规和教学过程管理,系统设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实行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完善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度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建立任务驱动、自主行动、目标考核的教师“三进”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开放共享管理,探索实施实验室建设统筹规划、论证实施、开放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改革教学专项经费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突出成效,实施竞争性申报立项、专家评审资助、年度绩效考核制度。
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健全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的常态监测与科学调控。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加强教学活动的常态化监测。建立专业、学院、学校三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填报制度和年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实行专业常态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启动专业认证工作,加强评估结果在专业设置管理中的运用力度。
 
】【打印】 【关闭
上一篇永利集团官网考试管理办法

最新内容

热门内容